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

2011. 3. 29 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上課日記 - 生物科學的特徵





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是國立成功大學楊倍昌教授不定期開授的跨領域通識課程,據老師所言,乃由醫學院研究所課程脫胎而來,旨在以生物學為例,訓練學生的科學思辨能力。課程要求之一,為摘錄課堂上的討論或被提出的問題,並撰寫自己的想法,謂之「上課日記」。我於大一選修這門通識時(99學年度第二學期)正好是首次開設。每回重讀自己當年的上課日記,看著一行行不成熟但也尚未僵化的思想流動,就覺得頗有意思,特別在此也作個紀錄。日後如有學弟妹需要,歡迎參考,切勿抄襲。


一、課堂上的問題

問題的內容 - 我、同學和老師間的對話或問題

教授:生物學要注意什麼?
I. 如何分辨異例與實驗誤差
II. 如何使實驗結果合乎預期

我的思索 - 想法、迷惑、懷疑或答案

I. 無論是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,只要是科學實驗,無疑地都必須慎重考慮左述(按:原上課日記格式為左右並列)問題。如果錯把實驗誤差認作異例,可能會浪費許多寶貴的研究時間,最後一場空;如果錯把異例當成實驗誤差,便會失去離真理更靠近的機會──前者是個人的損失,後者則是整個知識界的損失,橫豎是損失。因此,作為科學家,必得具有分辨異例與誤差的智慧。
II. 
1. 假如實驗結果不能合乎預期,表示實驗可能設計不良,需要 重新設計;或是實驗操作不 當,造成嚴重誤差
2. 但是,也有另一種可能,就是實驗結果正確、而預想的假說錯誤,所以兩者不相符。
→小結:思考如何使實驗結果合乎預期固然重要,但是也要考慮「預期」的方向是否也需要修正。

二、描述本週課程中最值得紀錄的事件?我對該事件的想法如何?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?

        這次上課,老師提到上課日記的事。我覺得紀錄上課時的想法確實不錯,至少我自己就常忘記前一分鐘想些什麼,連帶著連這一秒的想法由什麼邏輯衍生而來都混淆了。又,紀錄的內容在累積到一定程度後,還可以整理出自己的思路是如何「演化」的,不僅有助於了解個人成長過程,同時也可得一種觀察事物變化的趣味。


作為分隔之蝴蝶圖樣來自開放美工圖庫Openclipart,點此下載原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