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

2011. 4. 12 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上課日記 - 生物學的語言


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是國立成功大學楊倍昌教授不定期開授的跨領域通識課程,據老師所言,乃由醫學院研究所課程脫胎而來,旨在以生物學為例,訓練學生的科學思辨能力。課程要求之一,為摘錄課堂上的討論或被提出的問題,並撰寫自己的想法,謂之「上課日記」。我於大一選修這門通識時(99學年度第二學期)正好是首次開設。每回重讀自己當年的上課日記,看著一行行不成熟但也尚未僵化的思想流動,就覺得頗有意思,特別在此也作個紀錄。日後如有學弟妹需要,歡迎參考,切勿抄襲。


一、課堂上的問題

問題的內容 - 我、同學和老師間的對話或問題

I. 如果是你,會選擇爾雅的分類命名系統還是林奈的二名法系統?爲什麼?

我的思索 - 想法、迷惑、懷疑或答案

I. 爾雅的分類系統與二名法,同樣具有標明物種特性的作用。不同的是,爾雅以特性做為分類依據,而二名法則以特性做為補充說明,亦即種小名,而以專有名詞作為標示物種分類的屬名。爾雅的分類方式,可以一眼就看出物種的特性;二名法則可以立即辨認物種所屬分類群體,以及物種具有哪一種特性,這是兩者的優點。爾雅僅以外觀特性分類,不能夠精確表示物種間的親源關係。且一來漢字繁多,一來中國地大方言多,容易造成過多名詞難以記憶,爾雅缺乏一個整合系統整理這些名詞,不利研究。二名法的背後尚有七階(界、門、綱、目、科、屬、種)以解剖學為基準的分類階層,而二名只包括屬名與種小名,不具相關知識者可能最多只能了解形容詞──種小名的意義,以及屬名相同表示屬於同一個分類群體這件事而已,不利推廣。這是兩者的缺點。經過以上比較,我認為爾雅分類法適合啟蒙,因為人認識一個陌生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透過視覺印象,而非複雜的思考,爾雅的分類法正合其需求;至於二名法適合對生物學已經有基本認識者,這時二名法所根據的分類系統對他將不構成障礙,反而有利知識傳播。

問題的內容 - 我、同學和老師間的對話或問題

II. M.Sicard提出的問題:
「我們如何能相信圖像?我們還能相信嗎?明知圖像並非實物,地圖不等於疆界,我們還能將它們當作絕對的證據嗎?」

我的思索 - 想法、迷惑、懷疑或答案

II. 這個問題大約等同於所謂「眼見為不為憑」。我想這個問題大概永遠無解,畢竟視覺印象的確在提供我們大部分憑據的同時,用表象愚弄了我們。我記得小時候讀過,有一天孔子小睡醒來,發現某個負責煮飯的弟子(好像是顏回)用手從鍋子裡挖了一把飯出來吃掉。後來弟子解釋,他不小心讓髒東西掉到飯鍋裡,又不願浪費食物,就把沾到髒東西的飯挖掉吃了。孔子便感慨有時不能完全相信眼前所見的。這是由於只見到真相的一小部份,卻自以為窺得事件全貌,所造成的誤解,畢竟是機緣因素。最可怕的是,有時欺騙我們的竟是我們的視覺本身!只要玩過各種視錯覺圖片的人就知道,在某些情況下,即使真相赤裸裸地躺在那兒供人檢視,我們天生的視覺仍然會讓我們看見不存在的事物、看不見存在的事物、甚至什麼都看清楚了卻做了錯誤的解讀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只能藉由藉由各種有形無形的工具,來證明我們的視神經呈現的全貌是一個假象。假如檢視一張生物學的圖片,而這張圖片正好足以引起我們的視錯覺、正好沒有人找到方法證明我們所看見的是錯覺,那豈不是一場災難?支持「眼見不為憑」的理由還有很多,但是仍然有許多事物,視覺方式是最能迅速且正確提供信息的途徑。圖像能否作為證據,或許還是得依靠人的經驗與智慧,因事制宜吧!

二、描述本週課程中最值得紀錄的事件?我對該事件的想法如何?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?

        老師就「分類」的部份,花了很多時間討論,甚至還以圖書館作例子。我想分類這種東西,與使用者的需求密切相關,所以除非太離譜,否則應該沒有各種分類方式孰優孰劣的問題。就直接以老師問的圖書館作例子,就讀中學的圖書館有部分藏書以出版社、作者或叢書做分類,所以要找某作家的作品或借閱一整套叢書時就相當方便。而成大總圖書館主要以內容做為分類依據,可能就不一定可以很快速的借閱一整套書,比如某套書旨在介紹中國文化,就會民間傳說在甲書架上,對聯集在乙書架上。但如果我想借閱的,是關於民間傳說的資料,我就可以很快的在甲書架找到幾十本,同樣地我也可以在乙書架找到一整排關於對聯的書冊。會有這種差異的緣故,是因為中學生到學校圖書館借書主要是爲了娛樂或修養身心;大學生雖亦有可能爲了舒緩課業壓力而至學校圖書館,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爲了課堂作業或研究需要尋找資料而來。這就是因為使用者需求致使分類方式不同的例子。也因此我在爾雅系統與二名法系統中,沒有明確選擇採用何者。


作為分隔之蝴蝶圖樣來自開放美工圖庫Openclipart,點此下載原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