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

2011. 4. 26 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上課日記 - 說服力


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是國立成功大學楊倍昌教授不定期開授的跨領域通識課程,據老師所言,乃由醫學院研究所課程脫胎而來,旨在以生物學為例,訓練學生的科學思辨能力。課程要求之一,為摘錄課堂上的討論或被提出的問題,並撰寫自己的想法,謂之「上課日記」。我於大一選修這門通識時(99學年度第二學期)正好是首次開設。每回重讀自己當年的上課日記,看著一行行不成熟但也尚未僵化的思想流動,就覺得頗有意思,特別在此也作個紀錄。日後如有學弟妹需要,歡迎參考,切勿抄襲。


一、課堂上的問題

問題的內容 - 我、同學和老師間的對話或問題

老師上課所舉的兩個例子(減肥菜、診所)都以
1.此事關乎專業
2.結果依情況而異

提高說服力,同時在消費者面前築起一道無形的牆,阻卻檢視。

我的思索 - 想法、迷惑、懷疑或答案

目前可以看到的廣告好像有不少也運用類似的手法,而且知名度高的品牌運用類似手法的頻率「較」低。現在很流行的保養成分膠原蛋白,顧名思義屬於蛋白質,是非常大的分子,擦了,吸收不了;吃了,會先被分解成胺基酸,而這些胺基酸多半先用來補充能量、修復受損組織,最後剩下來的才有可能成為皮膚的細胞間質、讓皮膚有彈性。但是因為廠商說得好像很科學(肌膚的膠原蛋白會隨時間流失需要補充),就把一群沒學過高中生物或沒學好的人唬的一愣一愣的了。而這還是很「保守」的宣傳!若是浪費一點時間,看看那些附有聯絡電話和一堆面帶燦爛笑容見證者的超長廣告,更是充滿天花亂墜的「原理解釋」與「研究人員操作科學儀器」的影像。不過,即使「因情況而異」這點無法反駁,但是只要具備高中自然組程度的科學知識,加上平時多透過公信力高的學習管道吸收新知,就能破除所謂「專業」的假面了。

二、描述本週課程中最值得紀錄的事件?我對該事件的想法如何?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?

        老師在解說科學上的說服力時,舉了巴斯德年輕時的一個故事為例:老科學家要巴斯德在自己面前、用自己準備的器具、在自己的實驗室重現那個與自己的認知不同的發現。似乎所有人檢驗他人的物質發現,都在潛意識中希望可以證明自己才是對的、別人是錯的,只要以自己相信是正確的方式還原整件事的經過,就可以證明這一切。巴斯德很幸運,遇到一名通情達理的前輩。有很多科學界的先進,無論他們的陳述再怎麼無懈可擊,他們的身邊卻圍繞著無法接受己非人是的事實之流,導致他們在世時飽受攻擊。哥白尼、伽利略、達爾文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代表(不過達爾文還有一群支持者爲他發聲)。現在人們的思想已隨時代進步而趨於開放,相信什麼事都有可能,然而我們仍然保持著以自己的標準衡量是非的習慣。雖然這容易帶來成見,可能阻止知識進步,但是也出現另一種機會,在重重過濾中,篩選出適用範圍更大的法則,而不一定推翻原有的法則。正如觀察原子軌域可以證明量子力學為正確,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牛頓力學在巨觀世界的正確性。


作為分隔之蝴蝶圖樣來自開放美工圖庫Openclipart,點此下載原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