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

2011. 6. 7 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上課日記 - 演化論


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是國立成功大學楊倍昌教授不定期開授的跨領域通識課程,據老師所言,乃由醫學院研究所課程脫胎而來,旨在以生物學為例,訓練學生的科學思辨能力。課程要求之一,為摘錄課堂上的討論或被提出的問題,並撰寫自己的想法,謂之「上課日記」。我於大一選修這門通識時(99學年度第二學期)正好是首次開設。每回重讀自己當年的上課日記,看著一行行不成熟但也尚未僵化的思想流動,就覺得頗有意思,特別在此也作個紀錄。日後如有學弟妹需要,歡迎參考,切勿抄襲。


一、課堂上的問題

問題的內容 - 我、同學和老師間的對話或問題

老師以「5W1H」的模式為礎分析演化論主要要問的問題後,問道:「爲什麼中國人不問類似的問題?」某位同學的答案是:「習慣。」

我的思索 - 想法、迷惑、懷疑或答案

我忘記老師如何解釋同學的答案了,確定的是我的想法與老師不同。老師的解釋有些經院哲學的味道,而我覺得「習慣」二字的意思不見得那麼深刻,或許很簡單。同學的意思可能只不過是:中國人不習慣往那個方向思考。先說中醫與西醫的差別,前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後者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。再看看高中時必讀的夢溪筆談。儘管書中明顯有許多不亞於西方人的科學發現,像是地磁偏角、隕石成分分析、預言石油的大行於世等,但幾乎都是著重於研究「What」、「Where」、「When」,而不是「Why」或「How」。也就是說,中國人的習慣研究方式是觀察的,比西方少了探索的成分。這當然與歷史文化因素有相當關聯。隱約記得老師好像有中國人不關心此類問題的意味,但是回過頭來看上上週提過的閱微草堂筆記,已有從「Why」觀點檢視傳統觀念的跡象,其時傳教士帶來的影響力仍在,尚未被禁教消滅。所以應該不是中國人不關心、不願意發掘自然界的奧秘,而是中國人「不知道」可以思考這類問題,因而不習慣。

二、描述本週課程中最值得紀錄的事件?我對該事件的想法如何?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?

        這次上課的重點是討論演化論,老師提出一連串的開放性問題要同學回答。我覺得老師立意雖然好,但是畢竟班上沒有人讀完補充文章,所以上課節奏明顯比之前鬆散很多。另外,如果要討論演化論,閱讀本文而非他人的解析,可能更能顯出每人對演化論的不同認知,也更有利於探討達爾文的想法,正如照片永遠不如親身體驗來的真切一樣。

作業:
Q:如果natural selection為正確,則可於自然界觀察到?
A:
1.非洲瘧疾盛行處多鎌形貧血患者(因為鐮刀狀血球不利瘧原蟲寄生,患者得
  以在瘧疾侵襲下生存)
2.同一座山,海拔越高處,植株越矮小(不易為強風折斷)。
3.澳洲的有袋動物種類與數目皆為全球之冠、紐西蘭的奇異鳥沒有任何防禦機制
  包括飛行(缺乏天敵,所以無須躲避天敵)
4.駱駝耐飢渴、跳鼠可以一輩子不喝水、仙人掌莖肥而葉細(沙漠生存資源缺乏,
  所以具有良好養分及水分儲存回收機制的物種較易生存)


作為分隔之蝴蝶圖樣來自開放美工圖庫Openclipart,點此下載原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