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

2011. 5. 24 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上課日記 - 生物學內在的難題


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是國立成功大學楊倍昌教授不定期開授的跨領域通識課程,據老師所言,乃由醫學院研究所課程脫胎而來,旨在以生物學為例,訓練學生的科學思辨能力。課程要求之一,為摘錄課堂上的討論或被提出的問題,並撰寫自己的想法,謂之「上課筆記」。我於大一選修這門通識時(99學年度第二學期)正好是首次開設。每回重讀自己當年的上課筆記,看著一行行不成熟但也尚未僵化的思想流動,就覺得頗有意思,特別在此也作個紀錄。日後如有學弟妹需要,歡迎參考,切勿抄襲。


一、課堂上的問題

問題的內容 - 我、同學和老師間的對話或問題

老師連續問了好幾個類似的問題:兩條長短不一的線,哪一條上具有較多的點?兩個大小不同的面,哪一個具有較多條線?兩塊體積不同的立體,哪一塊具有較多個面?

我的思索 - 想法、迷惑、懷疑或答案

因為以前讀過一本書「跳出思路的陷阱」,大概可以知道學數學的人會說:「不論是多長的線,其皆由無限多個點組成,而無限多乘以任意大於零的數皆為無限多。所以兩條線具有一樣多的點,即無限多。餘類推。」基本上,老師上課的內容其實頗能和這本書互相參考,不過這次上課扯到無限大的問題才讓我想到這本書,對內容也記不全。其中一則記得特別清楚的思路「遊戲」,是假設世界上所有人「有意思」的程度可量化,這時可以把得分較高的人歸為一類,得分較低的人則會被歸類為無聊份子。顯然一定會有一名全世界最無聊的人,能成為全世界最無聊的人可是非常稀奇,所以就把他移到「有趣的人」群落,如此又會產生另一個全世界最無聊的人,又會發生同樣的事。到最後世上就不會有無聊份子(因為全都變成有趣的人了),不合理。這個矛盾之所以會產生,在於分類者的認知,如果分類者不認為全世界最無聊這件事很有趣,後續的問題就不會發生。奇妙的是,即使我們可以指出問題的根源是其人的認知,我們並無法否定這個認知。我猜想老師所言生物學的難題,應該就是某種認知會造成邏輯上的問題,但是不能以此作為證明該認知錯誤的證據吧。

二、描述本週課程中最值得紀錄的事件?我對該事件的想法如何?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?

        老師提出了0.3333333……的問題:第一、1/3=0.333333……;第二、1/3*3=1,而得0.9999999……=0.3333333……*3=1/3*3=1。這件事讓我感到相當傷腦筋。國小升國中時,第一次在補習班的招生文宣上看到這道題目,後來高中數學學到極限概念的時候又遇到它。雖然一切看來很合理,但我就是無法理解那0.000……0001可以視為零的「原因」,即使計算時會納入這個觀念。我的問題在於:假如我有一把刀刃極薄的蛋糕刀,我用它不停地切蛋糕直到每塊蛋糕都小的難以看見,這時我再把其中一「塊」蛋糕屑丟給螞蟻,對螞蟻來說,蛋糕屑就像鬆糕之於人類,不大,但是可以再切割。如果周而復始地不停切割下去,把蛋糕切割至奈米等級,這時奈米蛋糕與蛋糕原來的大小比例差不多已經趨近於零,但不是零,因為蛋糕依舊存在,存在的事物就不能以零計量。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來,已知物質由基本粒子構成,我們如何能無限制地不停切割物體呢?假如無限只存在於理論之中,爲什麼我們又能利用無限的概念作為計算現實中各種數量的方法?我還記得高中那時問老師,他只回答:「歡迎加入數學系!」結果我還是不懂那0.000……0001到哪去了。


作為分隔之蝴蝶圖樣來自開放美工圖庫Openclipart,點此下載原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