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

2011. 5. 3 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上課日記 - 觀察、度量與紀錄


「科學的邏輯──以生物學為例」是國立成功大學楊倍昌教授不定期開授的跨領域通識課程,據老師所言,乃由醫學院研究所課程脫胎而來,旨在以生物學為例,訓練學生的科學思辨能力。課程要求之一,為摘錄課堂上的討論或被提出的問題,並撰寫自己的想法,謂之「上課日記」。我於大一選修這門通識時(99學年度第二學期)正好是首次開設。每回重讀自己當年的上課日記,看著一行行不成熟但也尚未僵化的思想流動,就覺得頗有意思,特別在此也作個紀錄。日後如有學弟妹需要,歡迎參考,切勿抄襲。


一、課堂上的問題

問題的內容 - 我、同學和老師間的對話或問題

有位同學提出用研究基因的方式研究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間的作用。老師提醒基因序列的數量非常龐大。

我的思索 - 想法、迷惑、懷疑或答案

我想,既然研究的對象是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「關係」,或許可以只要觀察癌細胞異於一般細胞處,像是分泌特殊物質之類。將這些相異處做為操縱變因,營造出各種環境,每種環境僅包括其中一項操縱變因,是為實驗組;健康細胞所處的環境,是為對照組。接著在所有實驗環境中置入正常細胞,然後觀察處於何種環境下的正常細胞會吸引免疫細胞,便可以假設吸引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的原因可能是某個變因,再針對該變因設計實驗驗證。應該可以省時不少。 

二、描述本週課程中最值得紀錄的事件?我對該事件的想法如何?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?

        老師秀了兩張T細胞包圍癌細胞外圍的相片,接著不斷讓同學們提出問題或想法。雖然可能因為現場沒有人主修生物科學或醫學,提出的問題或想法不一定符合做研究的標準,但是我覺得偶爾像這樣、逼自己思考完全不同領域的問題,未嘗不是件好事。因為有時依循固定的思考模式久了,思考容易僵化;反之,偶爾接受不同的刺激、用全新的模式思考,反而可以在遇到障礙時,有足夠靈敏的思緒找到跨越甚至移除障礙的方法。比如解數學題時,有時會一心一意想著要利用正在學習的方法解題,結果或爲技巧尚不純熟等原因,花費許多時間才解出答案。通常過了幾天,再重新解題時,就會發現大部分的題目,原來只要用很久以前學過的簡易方法就能迅速得到解答了。這就是腦子長期處於特定思考環境而僵化的例子。


作為分隔之蝴蝶圖樣來自開放美工圖庫Openclipart,點此下載原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